轨道交通移动通信技术现状和未来

轨道交通移动通信技术现状和未来

轨道交通无线通信技术发展,最早的是欧洲铁路联盟规定的UIC751—3标准。国内最早的是150M铁路无线铁调度。日本的铁路无线通信,它是基于一种都信道,然后每个信道单页组成的。随着高铁和无线铁车控制方面的需求,也是从欧洲开始,选择了GSM—R的标准,随着这个应用,它很多应用的标准规范也有了比较大的扩展。铁路也面临这个问题,下一代轨道交通的移动通信会是什么样的,我们认为可能他还是在公用的基础上形式。

无线对轨道交通的作用不言而喻。解决列车调度指挥作业、作为行车安全保障的手段之一、列车和地面信息交互、高速行使列车的旅客信息交互等作用。尤其是高速铁路,旅客在车上对移动互联网相关的服务也是一项要求,这个方面在实现的程度上并不是太好。

简单对讲,小区域的人对人的对讲音向提供网络演进。模拟向数字的演进,语音向语音+数据演进,靠人的语音由司机来反映的模式发生变化,越来越多像自动化的应用会更多。从这些研究上看,它的技术上,从这几个方面从的围绕着频谱利用率不断提升,物联网的应用、工业化信息化的两化建设。

轨道交通专用的系统,我们认为分为几个特点。对安全可靠性的要求比较高,包括SIL论证、IRIS都是为了提高安全可靠性。不仅在正常业务下,在紧急情况下有能保持业务的安全运行的能力。它有高速的移动性,有多普勒频移,快速可靠的移动。移动区域在铁路交通行业里是比较受局限的,无论是轨道交通还是隧道里面,还是空间的高铁,它的覆盖区域比较窄,在覆盖性质上有一些不一样,虽然轨道交通是带动的覆盖网络,但是他在重叠上面有要求。在专用的系统里应用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列条、信号控制、旅客服务、站场调度、车站调度等。在这种情况下导致产业规模有限,因为系统多规模小,应用分散。同时技术发展也很快,4G已经进入阶段,5G应该在一些大学里面提上日程。其实选择一个主流的发展技术流派,把它应用到专业的系统里面这很重要。如果选择一个很特殊的体制,有可能在产商上面支持率比较低。

列车指挥调度无线系统,目前400M数字对讲系统,另外800M的TERA,在应用业务的二次开发,其实已经比较成熟的。但是有一个问题是比较狭窄,它的数据虽然有,但几乎跟没有差不多。当然了它因为是公用进一步的频段,有存在一些问题。

DCS+列车控制系统,面临这几个问题,一个是频段的专用化,从信号的安全性讲申请频段是最好的办法。另外这个系统设备,虽然信号用了,但是民用的wifi可靠性不高。那么提高它的可靠性是一个很重要的解决,现在在独立的平台里面占了两个。我们自己也在这两方面做过一些工作,有过一些优化处理,可以提升他的可靠性。从它的发展有这么几个方面需要去做。基于LTE的专用信道数据传输系统可以又所提高,另外使用抗干扰能力提升的802.11数据传输系统,这些技术也有一些产品通过现场测试,它也是一个可供选择。利用高可靠综合无线通信系统也可以做为一个方案,可以把现有的结合在一起。来根据不同的业务质量来分配底层的数据支持,这也是一个可选的方案。

PIS车地通信系统。控制的级别要求比较高,DCS、列调是铁路交通传统里面发展比较长的一个系统,其实可以通过一个平台来共享这些资源,这些业务可以集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保证列控信息的可靠性,那么其他的通道或者有一些参考信息来提供后备的通道。虽然不能长期的运营,但是在短期上可以支持延续性。这个现在我们也有了这样一个平台的模型,但是具体产品就这些。

我们对未来的轨道交通技术发展有这么一些设想,从发展的规模来看,轨道交通有线通信技术相对稳定,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是很快的,下一步还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有线和无线的系统,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可以提高整合度,无线网络实际上网络是有线的,那么有线无线的整体融合,首先体现传播的共性不是网络的共性。无线和有县的交换都要一定的数据。那么通过这么一个统一的平台实现融合之后,可以实现高效的调度指挥作业。数字化是智能化的前提,通信对管理模式的进步提供一个条件。以前需要人和人相互控制的时候,现在有了更高效的更强的数据能力,有这种更方便的终端,才能够把有些管理的经济化、智能化提到更高的水平上。

融合通信现在也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主要是以IP为基础,以视频通信、多媒体会议、协同办公、通信路以及即时通信等为核心业务能力的,用户可以接入到网络享有统一通信的各种服务。统一通信平台可以使用户通过多样化的终端,为核心的统一控制和承载网以及融合的业务平台实现各类通信的统一和用户体验的统一。通信信息服务化,在信息爆炸时代、信息互联互通带来效率的革命。轨道交通通信信息一体化是将来的发展方向。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13975377050
13337234138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280686472@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